编草鞋,就是用草编织成鞋子,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。也称草履、芒履、芒鞋,俗称“不借”、“千里马”。其特点是草鞋价格低廉,一般都买得起,或自己会编,且不耐穿,不必借,也无人借,故称“不借”。草鞋虽然简陋,但可以随穿者千里之行,故称“千里马”。草鞋历史悠久,盖为鞋之祖。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草鞋》载:“世本言黄帝之臣始作履,即今草鞋也。”按相关史料记载,南朝以前,草鞋仅为一般士人或贫者所穿;至唐代制作工艺讲究细致,始进入上层社会。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草鞋,做工精细,即为士族所有。
编织草鞋,南北方用料和式样区别很大。南方多用稻草编制,称打草鞋。南方草鞋有底无帮,底上有耳,以草绳为攀带系于脚上,相当于草凉鞋,轻便、耐水、防滑,适宜登山跋涉。中国工农红军自打草鞋自己穿,爬山涉水,转战南北,胜利到达陕北。文学作品也常见写到草鞋。《水浒传》第十五回:“(吴用)穿上草鞋……连夜投石碣村来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四十四回:“劈头遇见一个和尚,身穿破衲,脚踏草鞋,向我打了一个问讯。”
北方草鞋多用蒲草编织,为的是保暖护足,适宜童叟冬季穿用。关于蒲鞋也常见诸于文字。《西游记》第五十回:“身穿破衲,足踏蒲鞋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十五回:“他又不修边幅……靸(sǎ)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。”靸,谓把鞋后帮踩于脚跟下,趿拉着鞋走。蒲鞋有帮有底,有别于南方草鞋。冀东草鞋,专指蒲鞋。过去贫寒人家,冬季多为老人和孩童置备蒲草鞋。草鞋虽看似臃肿笨拙,又不耐穿,但穿着轻便暖和,比较便宜,心灵手巧者还可自采自编自用。冀东虽早有水稻,但鲜见以稻草为原料编织南方式样的草鞋。此系气候与风俗不同使然。冀东草鞋的编法虽不尽一致,但大同小异,择其一介绍。~环保类手工DIY
草鞋DIY,了解更多可联系深圳市超级伴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8926440984。 |